4.1.2项目式学习:盐水灯化学原理的实验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的4.1.2节,主要内容为项目式学习:盐水灯化学原理的实验探究,即原电池工作原理。具体内容包括: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工作原理;盐水灯的制作与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盐水灯发光的化学原理;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入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通过盐水灯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为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盐水灯实验操作及观察。
难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理解,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解决办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动画形式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总结规律,加深理解。
3.在实验操作前,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4.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数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实验后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互相解答疑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生动的语言和案例,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实验法:设计盐水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巩固理论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运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教学软件:利用化学实验模拟软件,辅助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和复习,提高实验操作安全性。
3.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络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盐水灯实验视频,引发学生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盐水灯会发光?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原电池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1)原电池工作原理讲解(5分钟)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各部分的作用。
(2)原电池构成条件讲解(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总结规律。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3)盐水灯实验原理讲解(5分钟)
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盐水灯发光的化学原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学生关于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条件以及盐水灯实验原理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巩固新知识。
4.实验操作与观察(15分钟)
学生按分组进行盐水灯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安全。
5.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5分钟)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
6.创新拓展(5分钟)
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盐水灯实验,提高发光效果。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创新设计。
7.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新拓展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1)《原电池的应用与实践》:介绍原电池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如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存储等。
(2)《化学电源技术发展》:概述化学电源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化学电源的兴趣。
(3)《盐水灯的制作与优化》:详细讲解盐水灯的制作方法、优化策略,以及不同材料的发光效果。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研究不同类型的原电池,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2)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影响盐水灯发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