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筆記起源
文章來源:腔腸動物的二種基本身體樣貌:水螅和水母
生物學的歷史125
許多腔腸動物的生命週期中,有一個長成水螅固定棲息在水底的「水螅階段polyp stage」,然後轉換長成水母那樣可以四處游泳活動的「水母階段medusa stage」。
「水螅階段」屬於無性生殖,透過出芽budding來繁殖新個體,但是「水母階段」則是有性生殖,透過「配子(精卵)」來繁殖。
讓我們以藪枝水母Obelia為例,來了解腔腸動物的典型生命週期。藪枝水母是群聚生活的水螅,牠大部分的人生是處在水螅階段,水螅階段的藪枝水母像樹枝那樣分枝連接,定點棲息在某個地方。
整群水螅,是每一個水螅階段的藪枝水母,用出芽無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出來的聚落。新長出來的水螅,附著在中空的莖幹上互相連接,所有水螅的腔腸可以透過莖幹中空的管道流通,稍微消化過的食物能從這個水螅傳送到另一個水螅。
一個成熟的藪枝水母Oblia聚落,包含二種水螅:一、進食水螅feeding polyps,這種水螅有觸手和刺細胞;二、繁殖水螅 reproductive polyps,這種水螅沒有觸手,會定期出芽生殖出透明、會自由地游泳活動的水母medusae。
水母的外型,像一個邊緣垂掛著無數的觸手的鈴噹,這就是水母的樣子。
水母的外型像鈴噹,生殖腺就在鈴噹下製造精子或卵子,製造好的精卵會釋放到周遭的水中。精卵結合後,受精卵就會長成長條狀、有纖毛的幼蟲,稱為浮浪幼蟲或實囊幼蟲planula。
浮浪幼蟲最後會定居在水底,其中一端固定在某個東西上,然後另一端長出口和觸手,變成水螅,接著水螅繁殖生長成新的聚落。藪枝水母的生命週期到此完成。
特別留意,像藪枝水母這樣的腔腸動物,牠們水螅階段和水母階段的交替,跟植物的世代交替的不同點是,腔腸動物的每個階段都是雙倍體;牠們跟所有的動物一樣,一生當中唯一的單倍體階段是精子或卵子。
腔腸動物門分為三類:水螅綱Hydrozoa、缽水母綱Scyphozoa、珊瑚蟲綱Anthozoa。這個分類是看牠們生命週期中比例較重的階段是什麼。
(λ) TaiBIF(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刺胞動物門(俗稱"腔腸動物門")詳細分為4類:“Hexacorallia 六放珊瑚綱"、“Hydrozoa 水螅蟲綱“、"Octocorallia 八放珊瑚綱“、"Scyphozoa 缽水母綱“。
水螅綱,例如藪枝水母,通常有發育完整的水螅階段和水母階段。缽水母綱,是真正的水母,有大而發展完整的水母階段,至於水螅階段則退化,甚至消失。
珊瑚蟲綱,在固定棲息的水螅階段,形成海葵或珊瑚,珊瑚蟲綱的腔腸動物一生都在水螅階段,沒有水母階段。
珊瑚蟲是腔腸動物中最進化的族群,牠們的身體結構比一般的「水螅hydras」複雜得多。
硬珊瑚hard coral會分泌一種堅硬、石灰質的骨骼,這在地球的地質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熱帶海洋。珊瑚的骨骼累積好幾年之後,它們就形成很多珊瑚礁、環礁、小島,這些現象在南太平洋特別豐富。
澳洲的大堡礁,是一個寬度有好幾公里、長度達2000公里的珊瑚礁,就是一個小珊瑚改變地貌的最佳範例,這些小珊瑚不僅改變地貌,也創造適合各式各樣生物居住的自然環境。
此外,一般認為,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來自於,珊瑚礁大量的有機體的死亡與掩埋。
翻譯編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
圖片來源:
UNM Biology undergraduate Labs、nwgeogirl.smugmug.com/REEF-Marine-Life-ID-Courses、Miss Gertmenian-Wong’s Web side
W.Gabriel(文章作者):「水母」跟「水螅」看起來確實差很大,可說是一種「化身」型的生命,但其實這二個東西本質上是一樣的,「水母」只是「水螅」倒立過來的樣子。
文章來源:豐英水中攝影機材
[海洋生物小常識]水螅的一生
文:豐英 丁教練
潛水的時候,有機會看到水螅釋放出水母的瞬間。究竟水螅綱的動物的生活史和其他腔腸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水螅綱的特徵就是水螅體的階段在一生當中最明顯(而珊瑚就是沒有水母體的階段,只有水螅體,所以我們才有機會去墾丁潛水看珊瑚產卵,因為珊瑚是由固定營生的水螅體釋出卵的),我們潛水的時候看到水螅綱的水螅體釋放出的水母一般來說比砵水母的要小。水螅會聚集成群體,且會分工合作,像是一個個模組組合起來的,一般會分成營養體和繁殖體,營養體負責吃東西,繁殖體負責做出水母體。
水螅目的一生:
精卵結合 -> 浮浪幼體 -> 水螅體 -> 水母體 -> 精卵結合
雖然水螅體看起來像是在釋放幼體,實際上卻是青少年透過無性生殖釋放出成體!
除了水螅目,還有管水母目。還記得我在巴布亞紐幾內亞 Tawali 附近海域潛水的時候,常常會在海裡看到粉紅色的管水母,在馬爾地夫工作的時候,也曾經遇過僧帽水母(或稱葡萄牙戰艦,嚴格來說,應該稱為水螅)大爆發,還被螫到嘴唇,上船後立馬用熱水敷嘴唇 20 mins(根據 DAN 組織的資料,被僧帽螫到,用身體可以忍受的熱水去蛋白活性是有效的,反而不是用醋,算是特例,所以說書到用時方恨少阿)。管水母目和水螅目的區別在於管水母目的水螅體和水母體則常常是聚集在一起,讓你以為那是水母體,事實上群體裡的水母體往往會負責提供浮力(浮囊體)或是動力(游泳體),而水螅體則負責獵食、防禦和繁殖出水母體。
水螅綱還有一類大家常誤認為珊瑚的水螅珊瑚目,俗稱火珊瑚,特徵就是 dactylozooids比較強勢,被螫到也是很痛,去綠島潛水的時候,有機會看到頭足類把蛋蛋產在火珊瑚喔!但小心不要摸!
文章來源:動物的命名與分類>腔腸動物門(王曉璿博士於88年5月21日所創)
腔腸動物門
腔腸動物是一群很奇特的動物,他們看起來往往像植物而不像動物,如海葵、水螅、珊瑚等,都像是植物的枝條或花。全世界有10000 多種腔腸動物,大都分佈在溫暖的淺海裏,祇有一些水螅等生活在湖或河流等淡水裏。
雖然腔腸動物有各種不同的大小和形狀,但他們身體最主要的構造,是一個由兩層細胞構成的空腔,叫作腔腸或消化循環腔,也因此才叫他們腔腸動物。空腔的一端是封閉的,另一端是口,口的周圍有觸手。
有的腔腸是圓柱形的,底部有吸盤或黏液,可附著在岩石上成海底,行固著生活,觸手和口朝上,這種體型叫作水螅型。
有的腔腸是傘狀的,傘下力有口和觸手。他們藉著傘的收縮,能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泳,這種體型叫作水母型。
體腔的兩層細胞有收縮纖維,外層細胞收縮時,身體和觸手會縮短或彎曲;內層細胞收縮時,身體和觸手會伸長或伸直。當他們發現貝殼類或魚類等食物時,就用觸手捕捉,並用觸手和體壁上的刺絲胞射出毒素麻痺獵物。食物由口進入腔腸,在那兒消化分解後,送到各部位,再形成食泡,進行細胞內消化。由於沒有排泄器官,不能消化的東西仍由口排出。腔腸動物的體壁彈性很大,可吞下比牠自己大的動物。
有些腔腸動物是水螅型,有些是水母型,有些卻是一生中兼有水螅世代和水母世代。依體型和生活習性可把腔腸動物分為三大類:花蟲綱、缽水母綱、水螅綱。
腔腸動物的繁殖方法有多種。水螅型的動物可由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有性生殖產生下一代。水母型的也是這樣。有的是水母的有性世代和水螅的無性世代交替進行。世代交替由水螅體出芽生殖產生水母體。水母體則產生精子和卵,受精卵發育成幼蟲,幼蟲長大後是水螅體。不過也有的幼蟲會變成水母,或水母無性生殖產生水母,這些是較原始的生殖方法。
珊瑚、海葵、水螅等都有鮮麗的色彩,很美觀。較有經濟價值的是一些珍貴的紅珊瑚。地中海沿岸國家,還有日本等地區的人們拿牠當作首飾或裝飾品。希臘、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人民,則以海葵為食。海蜇在中國、韓國、日本更是一道上等的佳餚。
文章來源:腔腸動物的二種基本身體樣貌:水螅和水母
豐英水中攝影機材
動物的命名與分類>腔腸動物門(王曉璿博士於88年5月21日所創)
參考文章:TaiBIF(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分享:
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X(在新視窗中開啟)
X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
分享到 Reddit(在新視窗中開啟)
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X(在新視窗中開啟)
X
喜歡 正在載入...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