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兴望,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国医堂分会常务理事、羌医药分会副秘书长,羌医非遗传承人,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执业中药师、全科医师、高级营养师 。能熟练诊治內妇儿外疾病对三高肥胖月经不调等癌症中药调理有深入研究,针灸技术精湛治愈众多疑难杂症。
中医诊断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信息,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的过程。以下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和步骤:
一、四诊(诊察方法)**
1. 望诊
神色形态:观察精神、面色、体态(如虚弱、肥胖)。
舌诊:舌质(淡白、红绛等)、舌苔(厚薄、颜色、润燥)是重点。
例:舌红苔黄腻→湿热;舌淡苔白→虚寒。
皮肤、五官:面色苍白可能为血虚,巩膜黄染提示肝胆湿热。
2. 闻诊
听声音:语言低微多属气虚,咳嗽声重为实证。
嗅气味:口臭或痰浊味可能为胃热或痰湿。
3. 问诊
十问歌:寒热、汗、头身、二便、饮食、胸腹、耳、口渴、睡眠、月经等。
- 例:怕冷+小便清长→阳虚;口干苦→肝胆火旺。
4. 切诊
脉诊:常见脉象如浮(表证)、沉(里证)、滑(痰湿)、细(血虚)等。
按诊:按压腹部(胀痛拒按为实证,喜按为虚证)。
二、辨证方法
通过四诊信息,结合八纲、脏腑等理论分析病因病机:
1. 八纲辨证(总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例:恶寒发热(表证)、畏寒肢冷(里寒证)。
2. 脏腑辨证
定位到具体脏腑,如:
肝阳上亢:头晕目赤、脉弦。
脾虚湿困:腹胀、便溏、舌苔白腻。
3. 其他辨证
六经辨证(伤寒)、卫气营血辨证(温病)、气血津液辨证等。
三、诊断结论
1. 病名(中医病名)
-如“眩晕”“胃脘痛”“消渴”等。
2. 证型(核心)
例:“脾肾阳虚证”“肝郁气滞证”等。
四、治疗原则
根据证型确定治法,如:
虚则补之:气虚用补气药(黄芪、党参)。
热则寒之:实热用清热药(黄连、石膏)。
对症方剂:如“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风寒感冒”用麻黄汤。
示例分析
症状:乏力、食欲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脾气虚证(八纲属虚证+脏腑定位在脾)。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注意事项
个体化:同病异治(如感冒分风寒、风热)。
动态调整:证型可能随病程变化(如外感病从表证传里)。
中医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需结合患者体质、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诊疗。